“天榮模式”助農增收800多萬元
原標題:用賣服裝的經驗,回鄉種蔬菜,把西蘭花銷到歐美日韓——
“天榮模式”助農增收800多萬元
7月3日,通海口鎮向陽村西蘭花育苗基地里,一位皮膚黝黑的漢子抓起一把碎土,在手心搓了搓:“這個月把田整好,下個月進苗,到了春節,又可以漂洋過海賣個好價錢。”
他是市天榮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蔣貞雄。9年前,他把經營多年的服裝店轉手,帶著攢下的積蓄回到家鄉。“看到荒田就覺得可惜,我琢磨著用做服裝生意的經驗和勁頭來種田,說不定能干出點名堂。”帶著對土地的眷戀,他開啟了自己的轉型之路。
“服裝既要趕俏追新,又要量體裁衣,種田也是如此。”回歸之初,面對傳統種植模式效益低下、市場競爭力不足等諸多難題,蔣貞雄一頭扎進新技術研究、新品種引進以及種植新模式的探索中,最終選定了西蘭花這一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。
可當他把“種蔬菜”的想法拋給鄉親,回應更多的是搖頭:“投資大,市場不明朗,干得成?”沒人相信這個沒有種田經驗的人能“玩轉”莊稼地。
蔣貞雄沒打退堂鼓。他揣著筆記本扎進了田間——白天跟著老農學看土性,晚上在燈下翻農業技術書。從育苗溫度、濕度的精準控制,到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、施肥的技巧,他毫無保留地向鄉親們分享,一步步消解大家的疑慮。
2019年春,幾輛裝滿鋼架的卡車開進了村,蔣貞雄要建大棚育苗基地的消息在村里傳開了。“搭個棚子要多花那么多錢,這錢扔地里能響嗎?”質疑聲再起,他索性帶著村民蹲在剛搭好的育苗棚里搞試驗:溫度計掛在苗床上方,濕度計揣在兜里,連澆水都用帶刻度的桶。
“小苗就像娃娃,冷了熱了都不行。”他把育苗技術編成順口溜教給村民,誰家的苗出了問題,一個電話他就騎著電動車趕過去,蹲在棚里手把手教。沒多久,村民們看著自家棚里齊刷刷的菜苗,終于信了他“懂行”。
解決了育苗難題,蔣貞雄又將目光投向了產業鏈的更遠方。為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,實現經營市場化和蔬菜種植銷售一體化目標,蔣貞雄在硬件設施建設上花起了心思,兩座6000立方米的冷庫拔地而起。去年,合作社再添烘干車間,硬是把2000噸西蘭花的“保鮮期”攥在了手里。
“以前菜農看天吃飯,現在咱看訂單下種。”他說,有了冷庫,收購商帶著現金排隊等貨,價格比地頭價高出三成。
在完善硬件的同時,蔣貞雄帶領技術員在大棚里搞起“實驗”。從土壤的肥力變化、作物的生長周期到病蟲害的發生情況,技術團隊白天記生長數據,晚上算收益,最終摸索出“西蘭花三季無縫輪作”的門道,經濟效益在原有基礎上提高30%-40%。
上半年種西瓜,下半年育西蘭花苗,村民丁紅兵算了一筆賬:“跟著蔣理事長干,新模式種植的土地,每畝毛利潤增加了1400元。”
更讓鄉親們振奮的是,去年,合作社的西蘭花裝上了集裝箱,一路賣到了歐美、日韓。如今,“天榮模式”擴大至6000多畝,累計為周邊農戶增加純收入800多萬元,帶動1000戶鄉親就業增收。(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張曼)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