筑巢引鳳 近悅遠來——仙桃以營商環境之“優”促高質量發展之“進”

圖為市民之家跨域通辦窗口。攝影 記者鄭恒
近期,在香港舉辦的“2025全球商報經濟論壇暨‘金鯤鵬’中國財經價值榜頒獎盛典”傳來好聲音:仙桃憑借在政務服務、市場環境、法治保障、創新活動等7個領域的突出表現,成功入選“2025中國城市營商環境20強”。
筑巢引鳳,近悅遠來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仙桃堅持以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與久久為功的服務韌勁,持之以恒構建“服務最優、成本最低、效率最高”的一流營商環境,以營商環境之“優”促高質量發展之“進”,仙桃經濟走出一條昂揚向上的曲線:GDP先后站穩900億,跨越1000億,突破1100億;連續9年爭先進位,2025年以全國第52位的名次強勢登榜賽迪百強縣市榜單;連續5年位居全省首位,連續3年為全省唯一千億縣,發展能級、發展速度、發展質效、發展后勁整體提升,“聚力建支點、奮進兩千億、勇當排頭兵”動能澎湃。
營商環境更優,經濟體格更“強健”
今年6月下旬起,仙桃連續召開6場持續改進提升營商環境新聞發布會,從政務環境、市場環境、生活環境、法治環境等多個維度,用“硬核”數據發布仙桃營商環境“成績單”。
一座城市拼經濟,本質上拼的是營商環境。市委、市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論述,把塑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“一把手”工程,以“專注極致、勇爭第一”的奪冠精神,迭代升級營商環境改革,持續釋放發展活力。
改革不止,創新不息。從“產業第一、項目為王、企業家老大”理念的一以貫之踐行,到“一個項目、一名領導、一套方案、一抓到底”全程包保;從四下基層、戶戶走到的常態化服務到“解難題、穩增長、促發展”幫扶活動的深入推進;從對標江浙滬到“三化”“四減”“五辦”改革,仙桃以更高視野構建產業生態,更大魄力深化改革創新,更實舉措利企惠企。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用腳投票,持續選擇仙桃、扎根仙桃、回饋仙桃。
今年初,《仙桃市2025年聚焦支點建設持續改進提升營商環境行動方案》出爐,聚焦任務、創新、亮點、問題“四個清單”,部署24項攻堅任務,配套65條分解清單,改革領域之廣、力度之大,再掀優中創優熱潮。
重點領域改革創新順利推進,各類經營主體蓬勃發展,營商“軟環境”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“硬實力”,仙桃經濟體格更“強健”。
——市場環境持續優化。全市登記經營主體總量突破16.5萬戶,創業密度達每千人152.95家,高于省內平均水平,106家個體工商戶獲評“名特優新”。
——法治環境更加健全。全面推行“首違不罰”、柔性執法,建立涉企“首違不罰、公益減罰、輕微速罰”三張清單,落實柔性執法9000多件次;開展涉企執法突出問題專項整治,整改趨利性執法等問題97項;推行涉企案件“繁簡分流”,民商事案件簡易程序適用率達92.41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——開放環境持續拓展。建強海陸空開放平臺,出臺跨境電商專項扶持政策,制定集裝箱水路運輸補貼辦法,推廣“提前申報”“遠程視頻查驗”模式,壓縮通關時間80%以上。
——政務環境高效便捷。縱深推進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,審批效能創出新速度,“一網通辦”實現新突破,“最多跑一次”100%覆蓋,位居全省前列。
——產業生態環境日趨完善。以高素質技能人才賦能高質量發展,268名專家和學歷類人才獲“沔才卡”,323.4萬元人才補貼“秒”到賬。家門口的技能課堂,讓數萬勞動者“一技傍身”,端穩就業飯碗。
今年,我市共25項改革事項入選全省優化營商環境重點領域改革事項名單,其中國家級3項、全國首創性改革1項、省級21項,總量創歷史新高。
服務走新又走心,項目建設活力澎湃
“沒有龍華山街道的真情幫助,我們企業不可能這么快投產。”談及仙桃營商環境,湖北群有長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柏春連聲稱贊。
群有長物是一家省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,主攻環保科技。此前,該項目因蒸汽配套滯后無法順利投產,進而影響千萬元訂單。
得知群有長物的難處后,龍華山街道“紅色代跑團”迅速行動,他們先后11次拜訪相關供應企業和部門,6次組織專題協調,蒸汽配套難題很快得以解決,推動該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僅用時7個月,再次刷新“龍華山速度”。今年1—8月,街道新簽約項目同比增長95%,新開工項目同比增長131%,新投產項目同比增長43%。
項目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“硬支撐”,抓項目就是抓發展,謀項目就是謀未來。仙桃始終牢固樹立“產業第一、項目為王、企業家老大”理念,堅持盯著項目干、圍著項目轉,創新舉措、精準服務,推動項目建設提速增效。
特別是今年,仙桃大力實施“四百”計劃,百名干部進工廠車間、到項目一線,用心用情包項目、優服務,以全要素保障、全周期管理、全方位服務,推動項目招得來、落得下、建得快、發展好。
持續深化審批改革,跑出項目落地“加速度”。仙桃創新實施用地報批“邊組邊審”模式,推廣不動產登記“證繳分離”“宗地分割”“帶押過戶”“雙預告轉本”等舉措,全面推行“兩評合一”并聯審批及總量控制同步辦理,允許容缺“評估意見”,讓項目審批像“坐火箭一樣快”。
“工業項目方案審查3天辦結、‘一書三證’1天辦結,抵押登記、轉移登記等高頻登記業務即時辦結。”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通過創新機制、優化服務,推動審批時限整體壓縮78%,助力項目實現‘拿地即開工”,企業普遍反映“早開工1天能省10萬元成本”。
無事不擾、有呼必應、應必有果、果必滿意。各地、各部門同題共答,爭當“仙”鋒,助推營商環境持續優化。
組建項目服務專班,提供項目用地選址規劃論證報批等“一對一”全鏈條服務,以及從土地摘牌到竣工驗收的全程代辦服務;提供從編制到排污許可申領的“上門包保”服務;推行“不動產+水電氣網”一窗聯辦,推行柔性監管一次進門、一次告知、一次查清,整合檢查事項避免多頭執法。
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、主陣地、增長極,仙桃高新區創新推出“首席服務員”包聯重點項目工作機制,實現從“等企業上門”到“送服務進廠”,從“單點突破”到“系統重構”,將營商環境優化具象為一個個攻堅場景。今年上半年,仙桃高新區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7%,新增市場主體較去年同期增長40%。
堅持要素賦能,構建一流發展生態。仙桃持續提高要素配置精細化水平,著力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并提供關鍵支撐,在用地保障方面,建立臺賬清單管理,推行“容缺受理”模式;全面落實全省電價機制改革工作,深化“三零三省”辦電服務;加大招才引智力度,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;加大金融惠企支持力度,建立企業融資需求工作臺賬,著力化解融資難點。
市人社局聚焦楚商回歸、沔商回鄉,構建“政策+服務”雙輪驅動、“培訓+平臺”雙翼賦能、“產業+創業”雙向融合的“3+”全周期支持體系,覆蓋創業全階段關鍵環節,破解“融資難、落地難、成長難”問題。
截至9月,全市累計吸引1277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,新增市場主體1121家,實施6個“荊楚歸雁返鄉創業項目”;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.75億元,扶持創業項目237個。
“去年以來,我們助力多家企業爭取獎補資金4389萬元,其中省級資金3070萬元,市級資金1319萬元,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,增強企業發展動能。”市經信局黨組副書記、副局長王敏表示,將認真落實“完善惠企政策集中統一發布機制”和“直達快享”要求,變“企業找政策”為“政策找企業”,強化惠企政策精準推送,確保企業應知盡知、應享盡享。
“水美則魚肥,土沃則稻香”。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升級,經濟發展動能充沛——
仙桃每年新簽約、新開工、新投產、滾動技改億元以上項目100個,新增“四上”企業100家,“大項目頂天立地、支撐引領,小項目鋪天蓋地、集群發展”的生動局面加快形成;
重點項目擴規裂變,二期三期現象蔚然成景,臺資企業集聚發展,主導產業實現從“點的突破”到“鏈的協同”再到“群的躍升”。
數字賦能,政務服務“好辦”“快辦”“智辦”
“就像有了個‘智慧管家’,有求必應。”10月17日,市民張康談及新升級政務服務系統贊不絕口:“現在辦事有‘智能導師’全程指導,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頭緒、辦不明白事了。”
過去,傳統政務服務線上指南模糊、缺乏針對性,難以契合群眾個性化需求,“反復跑、多頭問”成了不少人的煩心事。為此,我市主動擁抱新技術,深度“牽手”DeepSeek大模型,開啟政務數智協同新模式。
今年,仙桃“城市大腦”重磅升級——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聯合中國電信,完成了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,成為全省同類城市首個接入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城市智慧管理平臺。
依托這一平臺,一體化政務服務智能問答、智慧大廳數字人助手、人工智能+大廳窗口實時預警系統、智能公文寫作助手、智能文檔整理、AI輔助政策宣講等九大智能應用場景落地,推動政務服務從“能辦”向“好辦”“智辦”跨越。
數字驅動,營商環境“優”無止境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市緊扣“以信息化賦能推動四化同步發展”目標,深入推進“三化”“四減”“五辦”改革,持續擴面提質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,交出亮眼成績單:2025年,仙桃榮登中國新型智慧城市百強縣第45位,連續2年居全省首位;入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“2023城市營商環境創新縣(市)”,榮獲“全國數字賦能審批制度改革典型案例”;“一窗通辦”改革被納入全省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先行區,率先在全省設置無差別綜合窗口。
辦事體驗感、便捷度、滿意率持續提升。市民之家集成39個部門2528項業務,全程網辦率達96.94%,即辦件占比87.04%;行政許可事項時限壓縮率達93.94%,精簡材料超2萬項。以市公安局為例,近300項高頻事項“全程網辦”“在線預約”,市民無需預約排隊,即可實現戶政、車駕管、出入境等高頻業務“隨時辦、就近辦、快捷辦”。
群眾在哪里,服務就跟進到哪里。錨定群眾需求導向,仙桃持續創新服務模式,借力“村BA”籃球賽、“情系家鄉 就在仙桃”系列招聘會等熱門活動,“擺攤設點”開展業務辦理與政策宣講,精準對接群眾急難愁盼,讓政務服務從“被動受理”轉向“主動供給”。
政務服務“朋友圈”持續擴容。與貴州、吉林、新疆等11省35個市縣簽訂跨省通辦合作協議,辦理跨域申請10.6萬件。線上線下融合、虛擬實體互補,全市39臺自助終端可辦理近2000項業務,“云上大廳”覆蓋80%以上高頻事項,24小時智能客服“永不打烊。“優仙辦”專窗護航企業發展,“局長幫您辦”“改革體驗官”“事項回訪”“好差評”等機制多維度監測服務質量。
乘“數”而上,農業生產“耳聰目明”。600家企業成功“上云”,千名“塘總監”上崗,彈指間黃鱔“游”向全國。張溝鎮先鋒村養殖戶劉海軍打開“仙桃黃鱔智慧平臺”APP,界面清晰呈現空氣水質監控、增氧機智能開關、魚塘異常報警等功能,可隨時掌握魚塘水質情況,AI還會量身定制魚藥、餌料配方,傳授改進水質方法,讓“汗水漁業”變“智慧漁業”。
數字驅動發展,智能引領未來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.7%,居省直管市首位。乘“數”而上,持續發力,仙桃正推動教育、文旅、醫療等領域數字化轉型全面提速,讓“數字政務”的便捷與高效惠及更多群眾、點亮幸福生活!(仙桃日報 全媒記者 鄧一凡 李輝 鹿丹丹)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