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市科學規劃養老“五件套”服務點位79個,守護老年人生活
立冬時節,彭場鎮大嶺村康養中心的食堂內,暖意融融、香氣氤氳。鮮香醇厚的骨頭海帶湯、色澤誘人的青椒肉絲、入味軟糯的豆腐干子……一道道熱菜整齊擺上餐桌,老人們圍坐閑談、笑語盈盈。
食堂外,8臺配備保溫箱的電動三輪送餐車整裝待發,配送員分片包干為周邊40個村配送餐食,單日最大供餐能力超500份,將“舌尖上的溫暖”準時送到有需要的老人身邊。
“一日兩餐5塊錢,不用操心買菜做飯,日子過得有滋有味!”77歲的許成會接過溫熱的午餐,言語間盡顯滿足。
這份幸福感,源自我市全力推進的養老“五件套”——即幸福食堂、上門理發、代辦服務、洗衣房與洗澡房,專為破解特殊老年群體“吃飯難、洗衣難、洗澡難”等急難愁盼問題而生。作為全市養老“五件套”首批試點村,大嶺村康養中心由17位本地企業家捐資240萬元建成,重點為孤寡獨居、行動不便、家庭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專業化日間照料服務。
“給老人們配備了緊急呼叫器,聯動網格員、環衛工建立5分鐘響應機制,實現‘一鍵呼叫、即時響應’。”村黨支部書記夏必良介紹,村里還成立了大拇指志愿者服務隊,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可累積積分,兌換生活用品或小家電。
養老服務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。我市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29萬余人,占常住人口的26.8%,居家養老仍是主流選擇。如何打造有溫度、可持續的養老服務品牌?我市給出了清晰答案:
——科學布局服務網絡,城區按“15分鐘養老服務圈”設嵌入式居家服務站點;鄉鎮依托集鎮、中心村、閑置校舍等資源,統籌建設區域性“中央廚房”或綜合服務點,輻射周邊村(社區)。
——堅持“兜底為主、普惠為輔”,對特困、低保、重殘、高齡獨居等特殊困難老年人,實行“兜底價”或免費政策,通過差異化定價、送餐上門等方式,確保“吃得上、吃得好,享得到、享得優”。
——強化多元保障支撐,今年投入382萬元,為1435名困難老年人購買助餐、助急、助浴等專業居家服務;鼓勵愛心企業、人士通過捐贈、志愿服務等方式助力基本養老服務。
——創新人力復用模式,聘請環衛巡片員兼職“送餐員”,每月可增收約1000元,既提供代購服務,又能實時關注老人健康狀況。
養老服務從來不是政府的“獨角戲”,而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“大合唱”。我市各地結合實際創新探索,讓養老服務更接地氣、更具活力。
張溝鎮創新“公益+市場”模式,投入50萬元建成區域性中央廚房委托專業公司運營,為300多位堂食老人提供五折優惠卡和敬老專座。設4個農產品收購點,老人可用自種蔬菜兌換餐券,既降低了食堂運營成本,又帶活了庭院經濟。
長埫口鎮四合村對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餐收取2.5元,還有6元錢的成本缺口,則按照“民政補一點、村集體墊一點、愛心人士捐一點、個人出一點”的多元共建模式運營。
沔城回族鎮在配齊養老“五件套”的基礎上,為老人們發放了代辦服務卡,安排專人代繳水電費、代購生活用品,便利服務送到老人心坎上。
目前,全市科學規劃養老“五件套”服務點位79個,投入運營65個。這張集便捷、安心、溫暖于一體的養老服務網,正持續照亮全市老年人的幸福晚年,讓“老有所養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樂”的愿景落地生根。(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鹿丹丹)
記者手記
暖民心 惠民生
養老服務是民生工程,更是民心工程。我市以養老“五件套”為抓手,精準破解特殊老年群體急難愁盼問題,用實打實的服務贏得了群眾的認可。
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,既要持續優化服務供給,更要探索可持續的運營模式。要建好數字化監管平臺,實現服務過程可追溯、服務質量可量化;因地制宜發展“院辦經濟”,通過盤活閑置資源、對接本地產業等方式,實現“以院養院”,以養老院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保障院民的高品質生活。
養老服務從來不是簡單供給,而是精準對接老人的真實需求。要持續加強探索,整合資源,總結推廣各地在“公益+市場”“多元共建”“人力復用”等方面的有益探索,提煉可推廣、可復制、可持續的經驗做法,讓“老有所養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樂”不再是遙遠的愿景,而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“幸福標配”。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