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法警司村+”讓矛盾化解在“家門口”
原標題:“心”為針、“調”作線。郭河鎮將調解平臺搭建在群眾“需求處”——
“法警司村+”讓矛盾化解在“家門口”
“從出事到圓滿解決,只用了不到20天。鎮領導、綜治中心帶各單位一起出力,幫我們想辦法、討說法,咱們家屬也終于安了心。”11月10日,聊起3個多月前的糟心事,郭河鎮經緯村村民唐杰香依舊眼眶發熱。
此前,唐杰香的侄子唐某某在結束農活后,搭乘三輪載貨摩托車返程途中遭遇車禍意外身亡。事故發生后,家屬與相關責任方就賠償事宜爭執不下,協商陷入僵局,矛盾一度激化。
關鍵時刻,郭河鎮綜治中心主動介入。沒等唐杰香一家跑部門,綜治中心協調法院、派出所、司法所及經緯村“兩委”工作人員迅速集結,形成聯調專班,一方面安撫唐某某家屬情緒,做好心理疏導;另一方面核算賠償標準、向責任方釋明法律責任。
半個月的協同調處,雙方最終簽訂調解協議。“原以為得拖個一年半載,這結果真讓我們沒想到!”唐杰香說。
唐杰香一家的經歷并非個例,而是郭河鎮發揮“法警司村+”聯調聯動機制效能的縮影。
“過去,由于基層調解力量分散,群眾跑斷腿,嘴皮磨破,事情還是懸著。”郭河鎮綜治中心主任劉鋼一語道出基層治理過去的“痛”。
有“痛”處,還得及時根“治”。郭河鎮創新整合人民法庭、派出所、司法所、村委會力量,構建“多主體參與、縱橫聯動、上下貫通”的多元解紛格局,將過去“各管一攤”的分散模式,轉變為“多部門協同”的聯調模式,推動矛盾在萌芽狀態化解、在基層一線解決。
“以往村民需往返不同部門解決問題,如今在綜治中心即可實現‘一站式’處理,真正讓群眾‘有處說理、就近評理’,真正做到‘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’。”郭河鎮黨委副書記、政法委員羅傳奎介紹。
從“有處說理”到“貼心服務”,郭河鎮將調解平臺搭建在群眾“需求處”,把法律服務送到群眾“心坎上”。每周四,村里固定設立“說事點”,村干部、司法所工作人員、駐村律師現場坐班,村民可隨時反映訴求、咨詢問題。針對法律知識薄弱的群眾,法律顧問還通過案例解讀的方式開展普法宣傳,提升群眾法治意識。
郭河鎮大發村村民邵某某砍伐樹木時不幸身亡,家屬與雇傭方協商賠償無果,陷入困境。鎮綜治中心得知情況后,立即啟動“法警司村+”聯調機制,轄區人民法庭迅速出具司法確認文書,明確責任劃分與賠償金額,高效化解糾紛。“要是沒他們,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時候。”邵某某家屬說。
矛盾不一樣,解法也不一樣。郭河鎮創新首接首處及分層分類化解制度,針對不同矛盾分類施策,讓“小事快處、難事聯調、特事特辦”:低風險的一般糾紛,力爭現場化解;復雜的糾紛,通過聯席會議“一事一議”;特殊糾紛,則整合多部門資源制定個性化方案。
機制聯動引發治理“蝴蝶效應”——依托“五級聯排”與網格化“一日兩巡”,郭河鎮全面起底勞資債務、家庭鄰里等矛盾隱患,從源頭減少矛盾升級風險;建立領導干部坐班接訪、機關干部戶戶走到下訪雙軌制度,統籌運用政策宣傳、幫扶救濟等多元手段,推動“事心雙解、案結事了”;聯合法院開展調解平臺“三進”,培養鄉村“法律明白人”,讓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成為基層治理的“主力軍”。
從“單打獨斗”到“協同作戰”,從“事后處置”到“源頭預防”,郭河鎮以“法警司村+”聯調聯動機制為抓手,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讓矛盾化解在基層、平安守護在身邊。今年以來,該鎮累計排查登記矛盾糾紛111件,成功化解110件,化解率達99.1%。(市融媒體中心采訪組 鄧一凡 張曼 許亞 莊小威)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