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室外環境、室內標準”精雕城市客廳——家門口席地而坐樂享“松弛感”
11月11日清晨,家住仙湖公園附近的退休老人李麗,買菜歸來后如常踏入公園遛彎歇腳。與以前不同,如今出門前不再隨身揣著紙巾,習慣性擦拭公共座椅了:“現在公園到處干干凈凈,隨便找個地方就能安心落座,‘帶紙出行’的老習慣早就改了!”
漫步仙湖公園,湖光粼粼的岸線旁,孩童在游樂區肆意追逐嬉笑,家長們在草坪上“席地而坐”休憩,保潔員陳定文駕駛著小型機掃車正細致穿梭作業。“這車輕便靈活,吸掃、抑塵、沖洗一體化,既能清掃硬化路面,還能打理宣傳欄、欄桿、座椅這些‘城市家具’。”陳定文指向車內常備的抹布和鏟子,“我們就像打理自家客廳一樣,毫不怠慢。”
誰能想到,這片滿是歡聲笑語的濱水公園,曾是堆滿建筑垃圾的臟亂坑塘。為滿足市民對優質公共空間的需求,我市以“荷塘月色,樂享生活”為主題,融入古典建筑元素,用52529平方米綠地打造健康綠道、兒童活動區、體育休閑場地,2023年7月開園后又建設籃球場、乒乓球場,讓這里變身全齡段市民的歡樂天地。
古色古香的棧道、親水平臺與豐富的游樂設施,吸引著市民接踵而至,旺盛的人氣也讓這里成為流動商販的“必爭之地”。
三分建,七分管。公園建成后,市林業事業發展中心持續開展綠化巡檢養護與設施維護,常態化推進苗木修剪、病蟲害防治,保障環境安全舒適;市環衛局創新推行“室外環境、室內標準”保潔,以仙湖公園為核心向周邊輻射延伸,引進小型清洗車、電動機掃車,構建“機械為主、人機結合”的作業體系,嚴格落實“沖、洗、掃、拖”全流程作業,確保道路露底色、標線顯本色、綠化展景致。
在人來人往的漢江奧運公園,節假日日均客流超3萬人次。市環衛局量身打造“四維保潔法”:17名保潔員搭配2臺沖洗車高峰聯動作業,將124處垃圾桶優化整合為35處并加密收運頻次,新增2處無障礙公廁及20個廁位并安排專人值守,每周凌晨還會啟用大型機械開展深度清洗,保持“路見本色、綠化帶無雜”的潔凈環境。
親子家庭需要歇腳的空間,年輕人追求無拘無束的社交場景,老年人渴望貼近自然的休閑角落——近年來,我市圍繞市民的多元需求,以仙湖公園、漢江奧運公園為示范標桿,相繼打造出10余處“席地而坐”的高品質城市客廳。如今,標準從公園向更多區域延伸:通過多部門協同聯動,在“美”上做足文章,在“靚”上持續發力,不斷優化“城市家具”、提升綠化品質、規范公共秩序,全力構建潔、綠、亮、序、安、美、和的城市公共空間。目前,我市正逐步引入智能監控系統,實時監測垃圾堆積點、動態調度清運力量,讓“推窗見綠、出門見景、席地而坐”真正成為市民生活的常態。(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黃蕓)
記者手記
城市最暖的溫度是細致與用心
走在仙湖公園總能撞見動人的日常:老人坐在凳子上曬著暖陽,年輕人組隊“較量球技”,孩子們三五成群“追逐嬉戲”。這些不經意的“席地而坐”,藏著一座城市最本真的文明與最動人的溫度。
從廢棄坑塘到全齡樂園,從“帶紙出行”到“放心落座”,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,而是城市治理“繡花功夫”織就的日常。保潔員車里常備的抹布、漢江奧運公園深夜忙碌的清洗車,籌備中的智能監控系統、多部門聯動的長效機制,每一處細節都在精準回應市民對“潔、綠、亮、序”的美好期待。
城市的文明,從來不是冰冷的高樓大廈,而是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在公共空間里找到歸屬感與松弛感。當“推窗見綠、出門見景、席地而坐”成為生活常態,當老人的舒心笑容、孩童的清脆歡聲成為公園最亮麗的風景,我們便讀懂了“人民城市”的深刻內涵——把群眾的“小事”當成治理的“大事”,用日復一日的細致與用心,為每個人織就觸手可及的幸福日常。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















